在我的印象里,对印度过度吹捧最著名的公知是高晓松,他当年是这样评价印度:
印度是一个很美好的国家,整个社会都是平和的,到处都见不到警察,贫民窟那么大,但是犯罪率很低,几乎看不到小偷。
这次巴印冲突,吹捧印度,为印度说话的公知又多了起来,他们看不得印度吃亏,毕竟巴基斯坦使用中国的“歼十”系统击落多架印度战斗机,对于恨国党的公知来说,他们的心情非常沉重,故跳出来为印度说话也就不奇怪。
举一个例子:
这位叫朱智勇的作家,从他的发言可以看出,既没有“智慧”,也不“勇敢”,反而是幼稚,是软骨头,是站在印度立场造谣。
需要警惕类似舆论的背后三个问题:
1.崇洋媚外的“友邦惊诧论”。
这位作家开头就说“没有必要贬低印度”,在这个时间点站出来维护印度,主要针对印度在“巴印冲突”中吃了亏所说的。
印度这次显露的实力并没有他们自己吹的那么厉害,这是事实,而不是贬低。
印度这几年在中国边境制造冲突转移国内矛盾,在金砖峰会和上合组织屡次做搅屎棍,中国网友不喜欢印度,依据事实讽刺了几句印度,没必要大惊小怪,还搞“友邦惊诧论”那一套,在外网,印度讽刺中国的舆论还少吗?
别人讽刺中国,公知叫中国反思:为什么他国那么恨中国,肯定是中国做错了事。
中国讽刺外国,公知还是叫中国反思:这么讽刺是不文明没素质,不要那么自大。
中国无论做什么,在公知眼里都是不对,他们就是一帮逆民族主义者,处处站在他国立场说话,从不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。
2.搞历史虚无主义。
这位作者说中印“两国彼此之间没有历史问题”,印度“没有领土野心”,更是在睁眼说瞎话,公开在搞“历史虚无主义”。
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印度趁中苏关系恶化,趁中国处在困难期,于是野心勃勃侵犯中国的领土,这当然成为了历史,但这历史能忘吗?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。
不说远,最近这些年,印度为转移国内阶级矛盾,时不时在中印边境制造小冲突。
还得是中国国力强大,所以印度不得不克制下来,只能和我们搞冷兵器对峙。
但在这些对峙冲突中,我们仍然出现陈红军、陈祥榕、肖思远等战士的牺牲。
“吾儿勇否?”答曰:“勇冠三军!”
说的就是祥榕勇牺牲的事。
我们的战士艰苦地保家卫国,甚至为了民族利益牺牲,而他却在背后耍嘴皮子给印度说话,公开造谣,罔顾历史,大搞“历史虚无主义”,努力维护他国民族利益。
说他是民族败类也不为过。
3.用战术例子否定国家战略和民族利益。
印度民族主义政府在图谋替代中国产业链,而不是这位作家所说的融入中国产业链,这有本质区别。现在处在中美大博弈,存在着全球产业链竞争。“巴印冲突”,很有可能还是美国怂恿,让印度试试中国武器,好在关税战中施压,赢了把制造业重心转移到印度。
这位作家举小米作为案例,大谈国际化,大谈与印度合作的各种好处。
例子举得不咋样,印度虽有人口规模,但营商环境是真的差,动不动找理由罚钱。
这时候他们不说印度政府破坏营商环境,反而要拥抱、理解和宽容人家的做法。
我们的中国企业要有总体国家安全观念。
某些上市公司尤其是在境外上市公司往往只考虑业绩增长,至于产业链安不安全,利润能不能拿回来并不重要,他们看中市场潜力,看中的是在资本市场变现。
中国与印度当然可以深度合作,但应该有一个前提,就是他放弃做搅屎棍,放弃对北部扩张和狂热的民族主义,并且应该如东南亚这样主动配合融入中国产业链。
无论从地缘政治层面,还是从经济结构角度,我们与印度矛盾是战略性和结构性。
所以对吹捧印度的舆论,不仅仅警惕他们的崇洋媚外,还要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