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文章中心 > 文史读书 > 文艺

过分雕琢便失真——从《卖白菜》谈起

2025-05-19 17:16:44  来源: 红歌会网   作者:颂明
点击:    评论: (查看) 字体: / /

  莫言《卖白菜》已经进了教材。进了教材那是经过了层层严格把关的,岂是一介草根所能够轻易否定的?

  你还要去否定,这不是自找没趣吗?而且,这篇课文是教人“诚实”的,主题不是挺好吗!

  但是,颂明还是要否定。为什么呢?

  先从另外两篇文章说起,一篇是《捡馒头的父亲》,曾被当作莫言名著加以鼓吹。主题是励志的,也是“正能量”的。(我曾经撰文这篇作品是冒名的。)

  但是语文不能单单看“主题”还得看语文。

  从作文的角度看,这就是一篇“编造”的文章。

  爸爸为了儿子读书,在学校捡馒头喂猪,儿子因此在学校被别人看不起,父子假装不认识,父亲连家长会也不敢去开。

  下雪了,父亲偷偷站在窗外看家长会,雪把他塑成雕像。

  经济困难时期,父亲能够在学校捡馒头喂猪,根本就不可能被人看不起,因为大家都穷,羡慕还来不及呢。能够在学校捡馒头喂猪那与学校没有一般关系肯定做不到的。贫穷时期学校的泔水都是关系户才能够得到的,何况还是捡馒头!难道那时穷到了满地扔馒头的程度?

  为了“励志”而编故事,叫作煽情,就谈不上“文学性”了。作为学生作文,会编也是一种能力,充其量算作“学生优秀作文”。

  再说上世纪70年代,有人拿了一篇某中学一篇优秀作文,给我看,内容是学生骑自行车上学,路过铁道时,自行车铃铛盖掉了,正好卡住轨道的缝隙中,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,这位学生为了避免火车颠覆,用手拼命地扣铃铛盖,终于在火车到来前把铃铛盖抠出来了。

  描写得很生动,有很多心理活动,但一眼就能看出是为了表现“英雄壮举”而编故事。我当时表示了否定态度。我说不能鼓励这种为了表现主题而编故事的作文。自然惹得别人不高兴。

  还有一件事,也是70年代。当时有一篇小说《长在屋里的竹笋》,引起了文学作品“阶级论”还是“人性论”大讨论。

  我参加了一场辩论会,只有我一个人的观点是孤立的。我既不赞成“完全的阶级论”,也不赞成“人性论”。我当时强调的是“文学的人民性”。辩论的结果是“阶级论”胜出。人性论也有人支持,唯独“人民论”孤立。

  这个观点我一直坚持到今天。

  现在谈《卖白菜》。

  这是一篇典型的为了主题编故事而既不讲美学逻辑,也不合生活逻辑的作品:

  这棵“白菜”受尽蹂躏,首先是被牛犊或者小孩踹了一脚,然后又被“我”偷偷撒了一把化肥腌了一下,居然被母亲换土救活了。

  白菜不可能经过那样蹂躏还卷得最紧的。

  当时的白菜几分钱一斤,多算人家1毛钱,是说不通的。买菜的,连外面的菜帮子都斤斤计较何况钱呢?经常买菜的老太太一分钱都算得精,本来只值1毛钱的白菜你问人家要2毛钱,人家干吗?

  课文对白菜的苦难遭遇铺张渲染已经失真,多算1毛钱在在当时环境下几乎是不肯能的,除非遇到了“不识数”。

  整篇文章“雕琢痕迹”太重,缺乏文学的感染力,只有“煽情”。

  文章是要经得起分析的。硬把一些文质不高的文章强行拔高,那是对学生的愚弄。

  其实莫言是另有用心的,为什么要取“社斗”这么个怪名字?想表达什么不言自明。

  莫言善于在人物的名字上做暗示,如“蒋天下”之类,故意用政治色彩很浓的敏感词做人物名字其实是一种拙劣的写法。用淮南人的土话说这叫“冒板”、“吊能抬”,以极端的言辞表现自己的“激进”,跟风转,往往弄巧成拙。

  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

  【文/颂明,作者原创投稿,授权红歌会网首发。】

「 支持红色网站!」

红歌会网 SZHGH.COM

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!
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。
帮助我们办好网站,宣传红色文化。
传播正能量,促进公平正义!

相关文章
OSZAR »